当前位置: | 半岛体育(中国)官方网站 | > 资讯中心 > 一线动态 > 水电公司 > 公司要闻 |
新生成长记:烈日下的蜕变与坚守 | ||||||
| ||||||
八月的工地,烈日如火。安全帽下,新员工小张的脸庞已被晒得黝黑发亮,汗水顺着帽带滑落,在水泥地上砸出一个个小圆点。“小张,歇会儿喝口水!”老师傅老刘拎着水壶从脚手架下钻过来,顺手递过一块清甜的西瓜,“刚来那会儿白得像根葱,现在倒成咱工地‘标兵’了!” 领导关怀:从“温室”到“火炉”的护航 “小胡,这一周感觉怎么样?每天的绿豆汤喝了吗?西瓜吃到了吗?”在去项目部碰头会的路上,项目经理李勇恩特意询问新员工小胡近期的工作生活感受。这样的场景,每个新员工都经历过。项目部在新生轮岗期间专门制定了“三个一”关怀计划:每天一次分管领导现场巡查,确保安全防护到位;每周一次部门主任面对面成长会谈,倾听新人心声;每月一次家庭短信发送,让家人了解工作情况。“那天我妈打电话说收到项目部发来的我工作情况信息,她知道我在这被照顾得很好,就超级放心了。”新员工小熊憨厚地笑着。 生产副经理王秋阳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新员工情况:小郭性格有点腼腆,不适应跟工人打交道,需要循序渐进训练;小夏比其他员工晚来项目部,目前对于工地还有些不适应……他常对各部门主任说:“新员工从高楼大厦来到钢筋混凝土工地,环境差异大,要关注好新员工的这些细节,把孩子当自己家娃疼。”项目部这种“家长式”的关怀,让这群平均年龄23岁的年轻人迅速卸下心理包袱,积极融入到项目节点目标的奋进中。 组织培养:以实操为刃,淬炼工地新生力量 工地的课堂没有黑板,但有最真实的教材。项目部摒弃“纸上谈兵”的传统培训模式,构建“实操为纲、反馈为要”的培养体系,将施工现场变为新生成长的“练兵场”。通过“任务拆解—示范演练—精准修正—独立操作”四步法,让新生在泥土与钢筋中快速掌握生存技能。任务拆解是把“大工程”变成“小关卡”,每项施工任务均被细化为可量化、可观察、可考核的“最小操作单元”。例如,“混凝土仓面浇筑”被拆解为仓面设计、基层清理、钢筋绑扎、模板支设、混凝土浇筑。“以前觉得浇筑混凝土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,现在才知道每个工序都有各自的标准。”新员工小张自豪地亮出他记得满满的记录本。示范演练也不仅仅是在新员工面前演练一次,而是要在真实施工环境中进行“慢动作示范”,在示范时必须说清原理、讲透风险、描述后果、明确预防措施,让新员工更加直观地理解标准规范的要求。 “上周教小唐看混凝土取样要点,这周就能独立取样了。”质检部主任老江翻着培训记录,眼里满是欣慰,“更难得的是,他不是被动接受任务,而是开始主动问‘为什么’了。”后续项目将持续开展技术课堂、技能大师授课等活动,形成“干中学、学中干”的氛围,以技能提升促进引江补汉工程高质量建设。 员工成长:从“手忙脚乱”到“心里有底” 工地的“满月礼”不是奖金,不是证书,而是师傅拍着你肩膀说的一句话:“行,能扛事了,下个月我教你更硬的本事。”入职一个月,在工地的时间不算长,但足够让一个“门外汉”在师傅悉心的教导和自己的不断摸索中,渐渐摸到工作的门道,知晓每一道工序、每一个环节的奥秘;也足够让一颗“浮躁心”沉进这厚实的泥土里,变得沉稳、踏实。这里没有“慢慢来”的悠闲,只有“现在学、立刻用”的紧迫;没有“差不多就行”的敷衍,只有“错一步、全部门慌”的责任。 第一阶段,新员工们带着课本知识走进引江补汉工地,面对壮观的排导建筑物施工现场、手中标注着“隧洞桩号”“支护参数”的复杂图纸、拼装中的国产最大直径“江汉领航号”TBM,眼神里交织着好奇与迷茫。安全帽下的汗水浸湿了工装,却浇不灭他们的学习热情——白天跟着师父跑隧洞、混凝土拌和站、黎家山石料场,用脚步丈量引江补汉工程的施工区域;夜晚捧着标准规范逐条研读,在图纸上标注密密麻麻的疑问,比如“为什么隧洞不同区段的锚杆长度不一样?” 第二阶段,他们开始尝试独立操作:从混凝土浇筑过程的辅助实施到浇筑全过程的把控。生涩的动作逐渐变得熟练,安全规范从记忆条款转化为条件反射般的本能。到第30天,当他们能准确把握整体施工程序、识别过程中的安全质量隐患、清晰汇报当日进度时,黝黑的皮肤和磨破的手套,已然成为成长最真实的勋章。从第一天站在工地门口发懵,到现在能独立完成小任务,成长不是“突然开窍”,而是“手被磨出茧,心被骂出光”的30天。 30天,在人生的长河里不过一瞬,但在项目一线,它足够让一个年轻人完成从“职场萌新”到“工地栋梁”的蜕变。领导的关怀是根,扎得深,才能长得稳;组织的培养是枝,伸得开,才能结得多;员工的成长是叶,绿得浓,才能撑得住。 当小胡、小唐们站在30天的节点上回头看,他们会发现:那些饱含温情的关怀时刻、精心雕琢的培养片段、破茧成蝶的成长瞬间,宛如丝丝缕缕的丝线,在不经意间悄然交织,编织成一张温暖而坚韧的网。这张网,将他们与热火朝天的工地、关怀备至的领导、并肩作战的工友紧紧地联结在一起,谱写着工地上最令人动容的“新生序曲”。 | |||||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