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门初启——我的炎陵入职半月记

日期:2025-09-01 来源:炎陵抽蓄项目 作者:张梦雪 字号:[ ]

五小时的车程,从长沙到炎陵,像一场时空穿梭。商务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,窗外的景色从高楼大厦渐渐变成青翠山峦,我的心情也随这蜿蜒的山路起伏,满是期待与忐忑——既期待着即将开启的职场生涯,又因“学生”到“职场人”的身份转变而忐忑不安。直到车灯划破山间的暮色,看到项目部亮起的光,我才真正意识到:那扇写着“中国水电八局”的大门,已经为我打开了。

第二天,初入项目部,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尚在,一份暖意却不期而至。张主任特意安排的“接风宴”上,先到项目的同事们围坐一桌,夜宵热气氤氲,大家举杯道:“欢迎加入水电大家庭!”我捧着碗,听大家说起项目上的趣事,原本的拘谨也不知不觉消散。师姐拍拍我:“明天来办公室找我,带你去见师兄,他们陪你去现场——有什么不懂的,随时问。”那一刻忽然觉得,这深山里,也有了熟悉的温度。

第三天,我跟着余师兄前往施工现场。新雨初霁,山涧澄澈如洗;坝下却马达轰鸣,一片沸腾。货车穿梭坝面,反光衣与安全帽在雨后的阳光里闪闪发亮:隧洞深处,是钻岩工人们与坚硬岩石的每一次较量;模板架上,是钢筋工们精准缠绕的每一个绳结;施工现场,是工友们推着混凝土小斗车奔跑的每一个来回。这身影,是工地最动人的画面;这重复,积淀着工程拔地而起的伟大。余师兄指着施工图上的线条说:“看,这条是主坝的轴线,那几个点是泄洪闸的位置。”我顺着他的手指望去,图纸上的线条突然“活”了——那些原本抽象的符号,此刻都变成了眼前的实物。随后,另一位师兄带我去左右坝肩看看,在车上他一路给我讲着施工的各位置施工情况,正说着,远处突然传来“5、4、3、2、1”的倒计时,紧接着一声巨响,山间腾起一朵“蘑菇云”。师兄笑着解释:“这是爆破施工,把山体炸出基坑,为后续施工腾地方。”我望着那朵渐渐消散的烟云,心里涌起一股震撼:原来书本上在这里化作了实实在在的壮丽景象,而这一切,都离不开像师兄们这样默默奉献、追求卓越的工程师。

在细节里,我触摸到了专业的温度。工程办的学习,宛如一场身临其境的“沉浸式课堂”。若把施工现场比作宏大的舞台,物资管理便是值得细品的特写镜头。我踏入仓库,开启新的学习篇章。这里,是项目部“粮仓”,资料繁杂、材料多样。初来乍到,面对堆积如山的材料,我满心茫然:图纸上的“HRB400螺纹钢”“PVC排水管”,实物到底是什么样子?恰逢仓库搬迁,这成了我学习的绝佳契机。

我全身心投入,与师兄们一起搬运、整理。搬运材料时,每拿起一件,师兄都会耐心指导,让我在劳作中加深对材料的认知。陈列分类物资的过程,也是我逐渐熟悉它们的过程。从最初一天数次向吴师兄电话求助,到后来能迅速定位所需,这离不开吴师兄不厌其烦的帮助,让我深切感受到同事间的温暖。

这些日子,我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“存储要点”。更宝贵的,是藏在知识点背后的经验:物资管理绝非简单的收收发发,既要精准把握材料特性、严控成本,又为工程进度提供坚实支撑。

团队融入,在温暖中锚定前行的坐标。项目部的温暖,藏在每个细节里。从学生到职场人,从长沙到炎陵,从图纸到工地,这半月的经历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的成长,也照见了未来的方向。我明白了“专业”的真正含义:它不是书本上的定理,而是工地上的每一个细节;不是办公室里的报表,而是材料库里的每一根钢管。我学会了“踏实”的重要性:就像大坝需要一砖一瓦地砌,成长需要一步一脚印地走。我更懂得了“团队”的力量:在这里,没有“新人”和“老人”的界限,只有“一起把事情做好”的默契。

前路漫漫,但我已不再迷茫。因为我知道,只要保持逢山开路、遇水架桥的勇气,稳住心态,步步都算数。这,就是我的入职故事,未完待续,但已足够精彩。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