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走长征路——我在江界河红军渡江遗址的“党课”

日期:2025-08-28 来源:贵州黔南分公司 作者:谭力榕 字号:[ ]

站在江界河畔,望着乌江缓缓流动,像历史演变般不断向前,最终汇入长江。九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此强渡乌江,挥师北上,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关键条件,在生死攸关之际挽救了党和红军的事业。九十年后,作为一名转正半年的新党员,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本次分公司党支部联合兄弟党支部开展的“追寻渡江足迹 赓续红色血脉”主题党日活动。亲临江界河红军强渡乌江遗址,感受九十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,接受一次意义十足的精神洗礼。

本次活动的安排充实且意义深远。首先我们通过学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强化廉洁意识。随后重走长征路,实地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。在长廊中,我们聆听讲解员生动讲述红军强渡乌江的英雄事迹。于江畔的老虎洞前,我们重温入党誓词,共同朗诵红色诗歌,齐声高唱红色歌曲。虽然渡江战斗已过去九十年,但我们仍能真切感受到红军在狭路相逢时的无畏勇气,仿佛还能听见冲锋号声与喊杀声。凝望着蓝天白云、绿树碧水,我的思绪不自觉地如潮水般翻涌。

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,回溯至九十一年前,为北上抗击日本侵略者,中国工农红军毅然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。今天我们可以在元旦小长假享受幸福生活,而九十年前的元旦节,红军战士在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况下强渡乌江,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身处逆境中的顽强意志。八十年前日本投降,中国人民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彻底胜利,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,中国共产党发挥出中流砥柱的作用,创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有效保证了抗战胜利。两大历史事件在时间长河中交汇,构成了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完整脉络。从乌江前线到全国抗日战场,从长征之路到民族解放之路,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放在首位,生动诠释何为初心、何为使命。

作为中国水电八局的一名员工,站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,我的思考自然而然地与自己的身份和工作相结合。水电八局因“水”而兴,与红军渡江有着某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。九十年前,红军在此地绝处逢生、杀出重围;二十多年前,八局人在渡江遗址下游参与建设贵州省最大水电站——构皮滩水电站。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。往昔,红军长征强渡乌江,为的是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;如今,我们的长征是投身于国家的基础设施、清洁能源和矿山工程,为的是国家的繁荣富强与人民的幸福安康。虽然时代不同、任务不同,但那种攻坚克难、敢于胜利的精神内核是一脉相承的。

瓮安,这座位于黔南州北部、西临省会贵阳的小城,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。在我们项目营地山脚下的平定营镇,曾走出革命烈士舒葆初,他从事地下工作,在26岁的青春年华里英勇就义。隐蔽战线的英雄冷少农,曾经担任周恩来秘书,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全部智慧与生命。而九十年前,中央红军在这里强渡乌江,不但是长征史上的壮举,更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。1935年1月,红军面对乌江天险和敌人夹击,以门板竹筏架桥,凭借血肉之躯与冰冷湍急的江水搏斗,最终突破乌江防线,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扫清了障碍。九十年后的今天,瓮安已成为“亚洲磷仓”以及“富矿精开”的战略高地。自2011年中标瓮福项目以来,水电八局扎根于此,致力于矿山工程,持续为贵州发展贡献“八局智慧”与“八局力量”。

不忘初心、方得始终。红军强渡乌江的英雄壮举启示我们:任何伟大事业都绝非一帆风顺。作为新时代的工程建设者,我们的“乌江天险”或许是技术瓶颈、或许是安全压力。但只要坚定理想信念,坚持科学态度,发扬斗争精神,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。

两个小时后,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江畔。乌江水依旧奔流,而我的内心已历经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。九十年前,革命先辈在这里创造了军事奇迹;九十年后,我们在此地汲取红色力量、坚定理想信念。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和工程建设者,我将把乌江精神和瓮安红色基因融入工作实践,转化为攻坚克难、敬业奉献的实际行动,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
红色血脉永续流淌,革命精神代代相传。正如那奔流不息的乌江,我们也将继续前进。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,八局人定会以革命先辈为楷模,以更为饱满的热情、更为高昂的斗志,书写新时代八局的崭新篇章,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!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